“十四五”时期是江门跨越式、赶超式发展的黄金期,江门将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以高昂斗志、冲天干劲推动江门高质量发展,在变局中开新局,全面推进“六大工程”。
★加大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力度,深入推进“科技引领”工程,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集中资源锻造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构建中微子领域的国际科研高地。加快建设江门双碳实验室,构建“实验室+产业园”政产学研融通发展新模式,全力创建省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特色产业园。大力支持五邑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江门国家高新区扩容提质,推进省级高新区创建全覆盖。加大力度优化提升区域创新环境,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揭榜挂帅”机制,加快筹建科普集团,建设多领域特色科普场馆。
★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工程,勇当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一是稳住基本盘,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智能家电、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和食品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促进战略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二是开辟新赛道,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激光增材制造、硅能源、新能源电池、安全应急与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全省产业版图上实现异军突起。
三是打好组合拳,推动战略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大力推进产业链建设,引进“链主”企业强链补链,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构筑企业竞争新优势。
★加快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打造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具有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随着连通深圳的深江铁路、深中通道,连通港珠澳大桥的黄茅海跨海通道等一批特大型交通枢纽工程陆续建成使用,江门的区位优势将迎来历史性突破和提升。以北、东、南三大组团大力推进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的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大湾区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2022年上半年,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8.93亿元,增长48.3%。
★牢牢把握服务港澳初心,深入推进“港澳融合”工程,推动江门与港澳合作再上新台阶。
在促进与港澳融合发展方面,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努力在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中作出江门贡献。
一是加强与港澳软硬联通,加快深江铁路、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推动江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实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
二是深化与港澳产业合作,大力推动大广海湾特色平台建设,支持新会银湖湾滨海新区与港澳开展绿色经济合作,推动台山港澳产业新城建设,促进江门与港澳合作再上新台阶。
三是深化与港澳民生领域融合,完善港澳居民江门置业、就医、康养和子女就学保障等服务,不断增强港澳居民对祖国的向心力和“一国两制”的认同感。
★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
在广泛凝聚侨心侨力侨智方面,重点建设侨都“四大国家平台”,构建新时代华侨华人经济文化合作示范区,携手海外侨胞共建大湾区、共圆中国梦。
一是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提升侨都文化交流功能。高标准建设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以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内容、更准确的史实、更合理的布局打造高水平侨博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快建设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2023 年元旦试运营,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载体、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地标。
二是加快建设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国家平台,提升侨都经贸合作功能。深入开展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改革试点,高标准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和“侨梦苑”,为华侨华人和港澳青年前来江门创新创业、学习生活提供广阔天地。
三是加快建设华侨华人公共法律服务国家平台,提升侨都维护权益功能。发挥全国人大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加快建设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分中心、域外法律查明服务机构,切实维护华侨华人合法权益。
四是加快建设全球侨务资讯政策研究和人才培养国家平台,提升侨都侨务智库功能。组建中国侨都高端智库联盟,举办全国全省海外统战和侨务工作培训班,打造全国侨务工作培训基地。
★打造聚才引才强磁场,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建设成为集聚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的国家重要人才战略支点城市。
积极参与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建设学习型城市,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树立全球视野,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供专业高效服务,高标准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十四五”时期,将引进10个以上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团队、100名重点领域的领军人才、1000名急需紧缺的博士人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突破100万,建设成为集聚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的国家重要人才战略支点城市。